供稿:團委
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武漢大學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工作,以“三全育人”理念加強制度設計,推進實踐育人改革,構建一體化分層分類式實踐育人體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做貢獻、長才幹,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全員發動凝聚實踐育人合力。制訂出台《武漢大學實踐育人綜合改革方案(試行)》,按照“聚焦國家社會需要、依託專業學科特色、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原則,構建以學生、學院為主體,以教師、部門為主導,師生聯動、部門聯動、校社聯動的實踐育人運行機制。在校級層面統籌實踐教學改革、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社會實踐項目品牌項目建設,遴選培育實踐育人建設基地、精品項目和實踐導師。積極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動對接,推進社會資源、校友資源配置與實踐育人成果轉化有機結合。拓展實踐育人師資來源,吸引更多校友、專家和行業領軍人物參與及指導實踐育人工作。建立和完善專門的教學改革督導團、創新創業導師團和社會實踐導師團,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院系層面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將實踐育人工作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探索具有專業特色和實際效果的實踐育人模式,建立相對穩定的實踐育人基地,打造有學科依託和廣泛影響力的社會實踐精品項目,鼓勵引導和支持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
全過程建強實踐育人體系。借鑑第一課堂育人模式,制定《武漢大學“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辦法(試行)》,構建覆蓋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實踐育人體系,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參加符合所在學習階段特點和需求的實踐育人活動:本科生大一側重理想信念教育,大二側重國情社情教育,大三側重職業規劃,大四側重就業引導,研究生側重立足實踐科研報國,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同時依託“第二課堂”平台,尊重學生髮展興趣,激發學生髮展潛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實踐、社會實踐、學術科技實踐、創新創業實踐、掛職鍛鍊實踐、志願服務實踐等六類實踐育人活動,不斷在實踐鍛鍊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校團委承接教育部、團中央“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體系“金課標準”研究課題,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五個一工程,試點期間作為全團典型受到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吳剛考察接見。學校探索社會實踐“五化”工作模式的交流材料在教育部簡報刊發,連續三年獲評團中央頒發的“全國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榮譽稱號,並獲批全國“最佳社會實踐大學”。
全方位優化實踐育人內容。統籌推進實踐教學、創新創業教育、社會實踐協同發展。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深化產教融合,結合學校實施“三學期制”,集中時間開展實習實訓和國際化課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組織引導學生參與“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等賽事並屢獲佳績。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學校優勢學科和學生髮展需要,提高實踐項目的學術水平和社會貢獻度,形成“一院一品”格局。深入開展好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寒假“回訪母校”“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成熟項目,組織實施好聚焦“三大攻堅戰”“微觀中國”“長江經濟帶”“行走中華”等精品項目,做好基層實習實踐、“珞珈職航”暑期實踐、國際組織實習任職、勞動教育等重點項目,打造實踐品牌與亮點。規範優化全校實踐育人基地建設,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平台、創新創業平台和社會實踐基地,打造校、院兩級實踐育人綜合性基地,通過平台共享、功能疊加的方式,打造實踐育人精品平台,實現“一個平台,多方受益”“一個活動,多重收益”。
(編輯:張岱)